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香港赛马会走势图开奖 > 正文
【八桂年俗】正月里的坡会:多民族交流的盛会-广西新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发布时间:2022-02-13
点击数:
次
春节原为汉族的传统节日。秦汉后传入广西,逐渐成为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。但由于民族历史、地理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差异,在春节期间,各民族举行的节庆活动又各具特点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广西新闻网特别推出“八桂年俗”系列微信推文,品味八桂年俗,探索广西人年里的“故事”。
原文链接:【八桂年俗】正月里的坡会:多民族交流的盛会
坡会是一些少数民族在农历春节里举行比较盛大的节日,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精彩上演,男女青年有了互诉衷情的机会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柳州市的融水苗族坡会和三江侗族坡会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融水苗族的习俗是正月初一不吹芦笙,不可出门;初二可吹芦笙,不可出村;正月十三到十七举家出动,四处赶坡。
侗族群众在观看民俗表演。 三江侗族也有坡会。每年新年一到,著名的“三江坡会月”就到了。从初一到三十,大大小小坡会不断。坡会最初是作为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,侗哥侗妹,坡上相会,对歌谈情,游玩嬉戏。如今坡会已成为文化交流、民族团结、贸易往来的盛会。同乐坡会,唐朝坡会,远近闻名。不过,三江境内最有名的当属“老堡正月十三坡会”。 侗族同胞们在表演耶歌对唱。 老巴村地处老堡乡西边,是老堡乡文化名村之一。全村1466人,大部分为侗族、苗族,侗族民族特色最为鲜明。每年正月十三坡会都是老巴村侗族文化的一次大检阅。老堡乡老巴坡会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,至今已沿袭200多年的历史,是老堡乡最盛大的“月也”。“月也”,即侗族集体做客互访。 苗族同胞在跳芦笙踩堂舞。 芦笙响,脚板痒。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,坡会期间伴着悠扬的芦笙,苗家姑娘们多姿的舞蹈也颇为引人注目:几十名青年妇女身着盛装,围圈而舞,气氛欢快,场面热烈。粗犷热烈、节奏紧凑的铜鼓舞;款款移动,亦步亦趋的锦鸡舞,令人赏心悦目。 游行的队伍。 “鸟仔坳”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老巴村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,地势开阔平坦,是天然的青年聚会场所。中午12点,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与融水苗族自治县交界的40多个村3万多名侗、苗、瑶、壮、汉等民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齐聚“鸟仔坳”,以各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一起大闹新春。热情奔放的芦笙震天动地、响彻云霄,喜庆的鞭炮声齐鸣大地,激情的山歌尽情倾洒……中老年人到这里会友、“月也”,小心 乳腺疾病的5个前兆_39健康网_女性,赛芦笙;未婚的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到这里谈情说爱;孩子们到这里看热闹、玩耍。 斗马比赛现场。 安陲乡“十七坡会”的最大特色是古老神秘的芒篙,因此又称安陲“芒篙”节。面容丑陋,心地善良的“芒篙”是苗族崇尚的山神,在苗族人心中象征着健康长寿、正直友善、勤奋勇敢、吉祥幸福。“芒篙”多由年轻后生装扮,脸戴芒篙面具,身披芒草,手脚涂黑,在芦笙队的引导下,开始在人群中跳起神秘、豪放的芒篙舞。如今的坡会,已成为当地各族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的盛会。它不仅是男女青年交往的一种形式,更是壮族、汉族、瑶族、苗族等多民族参加的民族交流盛会。
苗族群众齐聚一处山坡地。 融水苗族坡会有100多年的历史,已经形成系列的坡会群。每天一个坡会,正月十三到十七,接连不断,热闹非凡。最著名的是正月十六的“香粉十六坡”(古龙坡会),正月十七的“安陲十七坡”。内容多是芦笙踩堂,斗马舞狮,斗鸟斗鸡,苗歌对唱。苗族同胞在跳舞。 坡会以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“百鸟衣”最为抢眼。“百鸟衣” 被作为坡会物资交流的主要内容,集刺绣、织锦 、蜡染工艺之大成,色泽鲜艳美丽,构图严密典雅,针线细致。其做工复杂,要经过染布捶布、裁缝、绣花镶花边、镶挂羽绒四道工序。首先一针一线地在布条、布片上绣出最美的花、草、虫、鱼之类的图案。然后按比例将这些绣有图案的布条、布片镶缝在衣服上。女装还要把12条约5厘米宽、40厘米长的绣花布,吊缝在百褶裙上。而镶挂羽绒则是取百鸟之羽绒,分别扎成一小束,串上薏米壳,镶挂在衣服上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。 芦笙踩堂是苗族坡会最有特色的活动,所以又称芦笙节。以村寨为单位的10多堂芦笙队如潮水般涌入,在各自神圣的芦笙柱下祭祀踩堂。芦笙共分12种音本,每种音本芦笙音调高低不同,每堂(队)芦笙只能用一种音本。一般爱用七和七母八仔、八母九仔、九等几种音本。其中以七和九两种音本音调最高,音量最大。 苗家姑娘在坡会上跳舞。 融水苗族坡会不仅禳灾祈福、鼓舞斗志、庆贺丰收,还是年轻人的“情人节”;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、互唱苗歌,入夜之后踏着朦胧的月光赶去对歌“坐妹”,浪漫而独特。下一篇:没有了